第一组 生物组中期检查时间:2023年06月14日上午9:00- 11:30中...
根据学校第八轮岗聘文件、通知及《新药技术研究院第八轮岗位设置...
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时间:5月29日10:00-11:00地点:包玉书7号...
查看全部
一
赵玉芬院士团队研究论文(截至2023年4月)
无论是在Haber-Bosch法合成氨过程中,或者是在生物固氮酶固氮过程中,活泼的二氮烯及系列双氮中间体物种的生成与还原,均被认为是氮气转化为氨的关键。最近,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Douglas Stephan/吴翊乐团队与波恩大学理论化学中心屈正旺博士合作,利用原位“脱保护-加氢-配位”策略,构筑了一系列路易斯酸稳定的固氮中间体模型。氮气是大气的最主要成分,然而其反应活性低,除少数菌类和藻类生物外,绝大部分生物无法直接利...
宁波大学赵玉芬院士团队总结了N-磷酰化α-氨基酸和激酶介导的磷转移过程, 探讨N-磷酰化氨基酸模型作为磷转移系统“分子化石”的可能性, 希望为激酶催化机制及基于激酶的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近日,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赵玉芬院士和王永研究员团队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Wonwoo Nam教授合作,运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Brønsted 酸辅助非血红素三价钴-亚碘酰苯加合物氧化苯乙烯的反应机理进行系统性研究。首次将生物化学中低能垒氢键(Low-Barrier Hydrogen Bond,LBHB)概念引入到非血红素仿生氧化反应体系中,揭示了三氟甲磺酸与钴-亚碘酰苯加合物形成低能垒氢键产生两种共振价键结构(1LBHB和1′LBHB)作为氧化剂参与反应。1...
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的赵玉芬院士课题组致力于推动生命起源领域的发展。2023年3月,课题组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杂志上发表题为“Urea-mediated warm ponds: Prebiotic formation of carbamoyl amino acids on the primordial Earth”(Earth Planet. Sci. Lett., 2023, 607: 118072)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前生命(生命出现之前)多肽合成过程中的前体物质氨甲酰氨基酸/氨甲酰肽在早期地球上的高产率合成,...
多组分分析在代谢组学、药物化学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疾病标志物的发现与鉴定。一直以来,研究者们致力于发展各种高特异性、高灵敏的探针,并结合多种分析技术如核磁、荧光、质谱、拉曼等鉴定分析复杂体系中的各成分。近年来,19F NMR由于其无生物背景信号、宽泛的化学位移及其高灵敏度被广泛用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目前,已报道了多种19F探针应用于人类尿液、E. coli等复杂体系中氨基酸的鉴定。[1-3]基于19F...
NMR技术是物质成分、结构鉴定、手性分析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19F NMR因其无背景干扰、对化学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化学位移分布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如糖类与胺类的鉴别[1, 2],以氟化磷酸腺苷5’-硫酸磷类似物探究磺基转移酶的活性及抑制剂筛选[3],研究胞内环境对蛋白间互作的影响等[4],甚至利用遗传密码拓展技术将含氟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引入蛋白质中的某些位点以探究其功能[5]。多组分混合物同...